治水风采
【运河水】清江闸(上)
时间:2017-11-02

清江浦原为河名。陈瑄将乌沙河更名为清江浦。

清江浦的成埠,可以说是与清江闸的兴建相辅相成的。

□顾建国

位于淮安市区里运河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江闸,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又名龙王关,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它也是明清为确保千里运河襟喉要道漕运畅通而构筑维护的一处著名工程。2009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6枚,其中第4枚就是清江闸,该枚邮票上还印有设立在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

清江闸的兴建,源于沙河(新开河,清江浦河)的开凿。北宋太宗雍熙年间,负责南北漕运的转运使刘蟠,为使漕船避开淮水山阳湾一段水流迅急、多有沉溺之险患,动议裁弯取直开凿自楚州末口至淮阴清口的新运道——沙河,事未竟而“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宋史》卷96《河渠志》)沙河的开通,为地处末口与清口之间的清江浦的成埠奠定了基础。四百年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由于罢海运,完全依赖大运河漕运转输江南粟米,藉以维系朝廷及边防部队和北方诸省的粮食安全。但当时,地处南北漕运中枢淮安的沙河漕道已经淤塞,漕船至此,必须“陆运过坝,踰淮达清河”(《明史》·《陈瑄传》),即:须将货物驳卸下来,将空船拖过坝,再将货物装上,才可转达清口北上。一下一上劳费甚巨,输挽甚艰。漕运总督陈瑄莅淮后,“访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按:当为清河口,即淮、泗交汇处)相值,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也。’瑄乃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明史》)是知陈瑄所开漕道,实际上是对宋朝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的重新疏浚,其长度远不止二十里。浦,本义是水滨,并不指称水道河流。这里所谓“凿清江浦”,实是凿清江浦河的省称。明万历元年,总理河道的兵部左侍郎万恭曾云:“清江浦河六十里,陈瑄浚至天妃祠东,注于黄河。”

《江南通志》卷十三:“清江浦,在府西北三十里,旧为沙河,土名乌沙河,古运道自郡城东北入淮。《旧志》云:宋转运使乔维岳开此直达清口。明永乐初,陈瑄重浚置闸,更名清江浦。千轴丛集,居民夹岸,为水陆之孔道。”陈瑄将乌沙河更名为清江浦,从表面字义来看,是一种正反相对;而其深层的心理期待,自然是对河晏水清的一种美好的企盼。因为重浚的沙河原本就是直达清河口,对接清澈的淮河的,所以用清江来命名。对此,350年后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清江浦时曾经言及:“清江流是导淮清”,又云:“清黄汇后清常弱,此号清江意寓深。”瑄在清江浦河上建四闸的主要目的,是要调节、扼制黄、淮湍急的水势,便于漕船无驳卸过往。而清江闸正好位于末口与清口之中段,清江浦的成埠,也可以说是与此闸的兴建而相辅相成的。

出生于清江浦的现代著名剧作家陈白尘,亦曾对自幼日日亲见的清江大闸的景况有过生动的描绘:“……原来半里宽的河面,除了越闸分去的不足三分之一的河水,其余的都奔向这狭窄的闸门而来,犹如千百人同时涌向几尺宽的小门一般,你冲我撞,都想奔突而出,于是互相激荡,形成汹涌澎湃之势,而两岸石壁,回声相应,遂发出震天似的怒吼……河水夺门而出之后,又形成半瀑布形倾泄而下……在大闸塘里形成无数的漩涡。在几十丈宽广的闸塘中回旋之后,它才以一泻千里之势直奔而去……”

 

刊于2012129日《淮海晚报》04